钱易:所有产业都可以是绿色的


发布时间: 2016/8/5 15:56:49 被阅览数: 2957 次
 

    “现在很多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假如能从垃圾中开发资源,就可以使自然资源留存更久。每天还在产生新垃圾,新老垃圾都要抓回收,等于是开矿,要赶快抓,时不我待。”

    80岁的钱易更像一个布道者,她几乎抓住一切机会传播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城市矿山等环保理念,受众有非环境专业的清华本科生,有主政一方的党政领导干部,也有普通民众。

 

 

    在7月初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钱易出席河北主宾省论坛并发表“生态工业与绿色发展”的演讲,讲毕掌声雷动,听会的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和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双双起身恭迎其落座。

 

    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早年研究废水处理机理与技术,是我国著名的水污染防治专家。上世纪90年代,她将研究方向逐渐转到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领域。

 

    研究方向的转换使钱易迥异于传统书斋式的学者,她开始将视野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经济、政策、法律、规划,并担任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尽管年事日高,钱易仍不断更新着自己的知识和理念,甚至颠覆以往的观念,比如对于孜孜研究的废水,她如今认为那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钱易自谦并未遗传父亲钱穆的文史才华,只是像父亲和其他家族成员那样做了一名教师。尽管她说将自己引入环境领域并推上“利用知识为国家服务前线”的是导师陶葆楷,但也不难觉察,这与国学大师钱穆一生思考和关照国家民族命运又何其契合。

 

    运动式治理不可取

    民生周刊:您长期研究和关注环境保护,从过去10年的视野看,中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是逐步改善还是有所恶化?

    钱易:我们的环境问题,用环保部门的话说就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还很严峻。没有比10年前更严重,但问题很多,包括水、大气、土壤等都很严重。最早受到关注的是水,现在是雾霾,土壤一直不大受重视,最近越来越重视。国家陆续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这很好,但环境质量要真正改善还需要时间,一点儿也不能放松。

    民生周刊:以水环境为例,近年城市出现黑臭水体,农村水污染也非常严重,是否说明我国进入了污染问题集中爆发期?

    钱易:不能这么说。比如淮河,与上世纪90年代比,当时淮河及其支流水污染问题比现在更严重。从治理情况看,淮河流域好的水体是增加的。水环境的现状同样是局部改善,总体严峻。

    但就淮河治理看,其间有起伏。当时国家搞了一个 “零点行动”,主要是关停并转。零点行动结束后,有关方面宣布水质改善,但一年多后水质又变差了。很多人分析,采取关停并转的手段,企业看风头过了,便卷土重来。这说明用搞运动的方式治理水污染是不可取的,因为污染是长期积累的,治理也应该是长期行动。另外,关停并转也不正确。经济要发展,治理环境不是把工厂都关掉,经济和环保完全可以协调,协调就是看经济发展方式是绿色的还是黑色的。

    我们应该搞持久的法治型治理,搞绿色发展。淮河“零点行动”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但不应该效仿。总的来说,现在淮河水质有所改善,但还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民生周刊:就目前污染情况看,作为后发国家,我国是否仍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钱易:我国确实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改革开放初期,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意识到这条路不好,可持续发展战略1987年就提出了,1992年得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提倡并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但我们并没有在战略确立后立即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很快,同时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这是个问题。

    直到现在,中央还在提醒大家转变发展模式,但有些地方仍一味把经济发展放在前面,没有认识到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环境受到损害,经济也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要挽回环境损失,可能花的钱更多。

 

    工业发展两句口号并提

    民生周刊:我国的环境问题与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甚至有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趋势,工业是否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污染?

    钱易:做任何工业都必须把环境放在心上,都要做到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西方传来的理念,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我国80年代开始搞,主要是从源头做起,改变生产工艺、设备甚至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英文清洁生产概念用的是比较级,Cleanner Production,意思是不断改进,今天比昨天做得好。

    其实,现在我们很多行业都能做到。中国的钢铁工业固然有产能过剩等问题,但钢铁工业在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方面做得很好。从水的使用上看,一方面是节约用水、循环使用,另一方面是用无水工艺代替有水工艺。炼钢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熄焦,过去需大量用水,而且熄焦后的废水非常难处理。现在很多钢铁公司都采用无水熄焦工艺,就是用氮气给焦炭降温,高温氮气再用于热交换,这样用水量大幅减少,废水也少了,热量还可以再利用。

    所以,钢铁工业总用水量下降很明显。2000年,我国平均生产一吨钢用水量是26立方米,到2014年就只需3.5立方米,用水效率提高了6倍多。目前做得最好的是唐山钢铁公司,他们只需1.8立方米水,用的还是处理过的再生水。可以设想,如果所有钢铁企业都降到3.5立方米的水平,我们还有多大潜力可挖?

    民生周刊:搞清洁生产是否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钱易:短期内会增加,需要投入资金改造工艺,但长远看,资源消耗减少,排放减少,是经济、环保双赢。海尔公司有款产品是全世界最节能的冰箱,他们主动回收旧产品进行再制造,企业因此获得世界可持续发展成就奖。既得了奖,又推广了产品,企业不是更赚钱吗?

    还有一个例子,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曾创造一项纪录,工厂发一度电使用的煤比世界先进水平还要少,不仅成本低,而且污染少。中国有那么多火电厂,如果这个技术得到推广,我们整体会少消耗多少煤炭资源、减少多少污染!

    “十二五”期间,工信部挑选了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13种行业,筛选评估其中的清洁生产技术,每个行业挑选出100件清洁生产工业,编制成清洁生产目录进行推广。我认为这个项目很好,其实所有产业都可以是绿色的。

    民生周刊:没有产业本身是污染的,包括造纸、制革、印染等产业?

    钱易:对,所有产业都可以是绿色的, 过去消耗资源、产生污染,努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就可以变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我们现在提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认为应两句口号并提,既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传统产业,如制革、印染、造纸、化工、食品、制药等,能都关停并转吗?社会离不开传统产业,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转型。比如化工,一般认为它就是污染的代名词,其实绿色化工发展得好极了。绿色化工,第一是原料绿色化,第二是过程绿色化,第三是助剂绿色化,第四是产品绿色化,第五是能源绿色化。做到这些,化工厂就可以没有污染,清华大学的很多团队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

    这比关停并转费事一些,但真正解决问题决不能靠关停并转,要靠绿色转型,假如两句口号并提,我们的经济就是绿色的,国家实力增强,人们生活不受影响,环境也不会被破坏。

 

    先别急着建焚烧填埋厂

    民生周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您怎么看?

    钱易:垃圾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是贬义的,又脏、又臭、没用,而现在有一种新观念,城市是新的矿山。矿山不是指地下的矿藏,而是指垃圾堆。仔细分析,垃圾中有很多有用的东西,纸张、钢铁、玻璃、塑料,金银铜铁锡都有。餐厨垃圾都是有机物,可以做沼气原料,其中的油可转换成工业用油,有机废物可以发酵产生沼气能源,可以用作肥料,其中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过去对于废水的观念就是处理干净、无害化,直到可以排入水体,现在认为废水也可以资源化、能源化。处理后的水可以灌溉农田,做工业冷却水、洗涤水,洗车、浇灌草地。水里的有机污染物可以转化成沼气,水里的氮磷钾镁用于灌溉,就是农田的肥料,何必花很多钱脱氮除磷,这样既节约处理费用,又节约化肥,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改变对垃圾的贬义看法,要看到垃圾是宝贵的资源,对垃圾应采取友好态度,视其为同伴。你利用它,它为你服务,不会再危害你。但这需要时间,不能着急,有人不这样想也不能责怪他,因为这是历史形成的观念。

    民生周刊:但目前面对垃圾围城,很多地方选择焚烧处理,甚至因此产生了邻避运动。

    钱易:就是因为新观念没有树立起来。我认为垃圾填埋、焚烧不应该优先考虑,但也不可能淘汰,应优先选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只有无法回收的垃圾才送去填埋、焚烧,但企业要做到完全不影响环境。经验证明,只要垃圾焚烧炉设计得好、运转得好,焚烧达到一定温度,是完全不会产生公众所担心的二噁英的。

    我们现在大力呼吁垃圾分类回收,一方面是百姓在家里分好类,另一方面政府要抓好回收,科学设计分类,管好后续的企业,不要一类类的垃圾由于没有去处最后又混在一起,那百姓也不愿意分类了。日本有26个生态镇,每个镇都有各种回收工厂,垃圾来了送入不同的厂,进去是垃圾,出来是产品。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做法。日本可以分32类,很多人说中国做不到,那该研究适合中国的办法。

    我参观过一些国内开发城市矿山的企业,非常惊喜,比如武汉格林美公司可以从电子、机械废品中锻造出黄金。这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废物里可以出金子,有人统计,计算机零部件中的含金量比一般金矿含金量高几十倍,说明从废品回收金子比开采自然资源还合算。这也是为后代做好事,现在很多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假如能从垃圾中开发资源,就可以使自然资源留存更久。现在每天还在产生新垃圾,新老垃圾都要抓回收,等于是开矿,要赶快抓,时不我待。

    民生周刊:您的意思是,一个城市要解决垃圾问题首选的不是建垃圾焚烧厂,而是建回收厂?

    钱易:对,要建各种各样的回收厂。回收几百种垃圾一个工厂是不够的,所以日本为什么分类很细,一家工厂专门回收一种垃圾。我们不一定只是一种,但要科学设计。还要呼吁,机械电子产品比如计算机、手机、冰箱等的回收,应让原产品生产者负责。西方提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比如海尔不能只生产冰箱,责任要延伸到回收利用旧冰箱,一个是动脉产业做到责任延伸,另一个是发展静脉产业。

    对于开发城市矿山,中国还只是开始,有一些典型示范,但没推广。我一直呼吁加快推广,中国这么大,一个省有一家都不够,如果做到每个县级市有一家,就太好了。

 

    环保部门不要抢当主角

    民生周刊:十八大以来,国家将生态文明提升至“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当前是否是历史上最重视环境保护的时期?

    钱易:现在国家对生态文明很重视,提到根本治国之道的高度,其他国家还没有做到。有种观点认为,中国是第一个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其实不然,西方只是没有整体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但他们搞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比我们早多了。

    联合国环境署提出在世界普及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表扬中国治理雾霾得力。还有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外国人也给予了好评。我对此很感动,过去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老是和外国人辩论,现在中国主动承担责任,态度是正面的,这很重要。

    提到生态文明,一般认为就是植树、种草,或者多讲一点是治理污染,但更上游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目前还没有和生态文明紧密联系起来。我很欣赏工信部的清洁生产项目,媒体应该多宣传这些,让更多的企业学习效仿。

    民生周刊:据您的观察,生态文明目前是否真正落实到政府的具体行动中?

    钱易:有,发改委下很大功夫推广循环经济,做得很好。工信部在推广清洁生产项目,农业部提出203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商务部也在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部在搞海绵城市,环保部当然做了很多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环境保护决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工业部门更懂工业,农业部门更懂农业,一定要各部门合作。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最早是环保部门提出的,但我们对具体工艺并不熟悉,很难发明出真正的清洁生产技术,现在工业部门越来越重视,我们很高兴。环保部门不要抢当主角,要让具体的生产部门做主角,这才能出成果。

    民生周刊: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是从清华环境学院走出来的,您得知这一消息时是怎样的感受?

    钱易:陈部长作为清华校长我们很舍不得他,但担任环保部长能发挥更大作用。我看着他从国外回来,很快做了系主任、院长、副校长、校长,说明大家都认同他。他能力很全面,做科研、教学都很好,行政管理能力也很强,放在环保部长的位子上很合适。

 


上两条同类新闻: 下载:智库成员申请表(内附联系方式)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七大难题与八项建议
  • 对山林火灾的科学认识与扑救的几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