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结束之际,多部门“连放大招”:央行宣布年内第四次降准,共计释放流动性约1.2万亿,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财政部表示今年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除年初确定的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外,又出台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等措施,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1.3万亿元,并且还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10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提高出口退税率、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加快退税进度的措施,为企业减负、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并且对棚改作出进一步精准化调整。一连串举动“密集”出台,为市场带来了新预期。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多措并举,市场也难免承受新旧周期转换带来的“阵痛”。与此同时,外部环境变化急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兴起,世界都被笼罩在共识被撕裂、秩序被破坏、冲突不断出现的阴影中,尤其是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在不理性中升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经受不同以往的考验。
在此非常之际,“以我为主、保持定力”就是最佳的选择。不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挑衅亦步亦趋,不附和保护主义升级,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内部改革,是应对当前国际大事风云变幻的最佳选择。
2016年,中国高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期完善和改善现有机制,深化市场化改革,让资源配置方式更加科学、系统、公平、公正。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之处就是要改变政企关系。从过往看,我们可能过于迷恋财政收入的增长,以至于多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都高于GDP增长。因此,多年来,尽管政府一再强调“减税”,但企业感受的却是“增负”。另一方面,尽管一再呼吁加快支出进度,地方政府的财政存款却不断攀高,各级财政部门的财政专户存款也在增加。政府习惯把资源把握在自己手里,有强烈愿望把创造和储藏财富的权力都归于自身,不能正确对待企业在经济中的主动作用和主要作用,使得政企未能形成很好的“互动”作用,而变成了“抢夺”关系。因此,要想经济“好起来”,必须市场“活起来”,政府要放权,企业要有获得感,政府必须改变固有思路。
不仅如此,政府也需要提高治理水平,政策也需要向高质量发展对标。众所周知,中国的税负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是较高的,尤其以社保等收费为重。这与过去税收效率低有直接关系。税收方式较为粗放,现代化、系统化程度较低,信用系统建设落后等,都造成税收不上来,只能靠不断提高税率来“完成任务”。加之相关税法程序不成熟,各级政府都可以制定自己的税费收纳“方案”,造成各类乱收税费现象。当下,由于技术进步和系统性改革,税费收纳效率已大大提高,有必要降低税率,减少收费,透明化相关程序,让企业不但降低税收的经济负担,也降低各种制度性成本,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放开手迈开步。
当然,各项政策也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减税。美国发动里根总统以来最大减税计划;英国为应对脱欧冲击,计划将把企业税率定在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法国宣布2018年强制性征税金额将减少约70亿欧元,其中60亿欧元拟以“企业竞争力与就业净纳税额减税优惠”方式给予企业;日本2014年就开始实施用5年时间把企业法人税从35%降至25%左右……减税是吸引和留住企业和人才最直接办法,为国家经济和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虽然实施减税,但在主要税种上的调整力度还须更大一些。比如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参照当时发达国家的基数做出的,而现在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才37%。对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呼吁一直存在,不实施深度的改革,恐怕难以适应现下的发展阶段。此外,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降低消费税也是必要的。凡此林林总总,无论是税制或者财政、货币政策,都应当在紧密跟踪经济形式的变化中,不断调整、相机选择,而不能僵化固化。
今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么好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企业和人才在市场中不断释放他们的活力,从而促进了举国经济发展的活力。过去的路有过去的艰苦崎岖之处,接下来的路也有新时代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做好自己,助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只有增加企业的获得感才是激发经济活力的落脚点,亦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8期,万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