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建设与产学研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 2018/5/14 16:06:10 被阅览数: 4118 次
 

摘要:由于高校智库具备的独特人力、资源等优势,使得产学研合作成为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举措。随着“双创”与“双一流”进程的加快,高校智库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正面临新的机遇,本文提出“智库建设-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思路,为我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
    
     高校具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诸多价值,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产学研是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有着突出贡献。本文通过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聚焦“双创”和“双一流”背景,为高校产学研合作、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提供政策建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高校智库建设与产学研合作
文/罗彪,卢蓉

 

合作原因
    
    
     1.高校智库建设具有人才和资源优势
    
     首先,高校拥有庞大的人才队伍,2016年全国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85.18万人,2017年高校在学研究生263.9万人,并且高校聚集了全国80%以上社会科学力量、60%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0%的两院院士,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次,高校的科研经费相对充沛,据科技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分别为432.46亿元、528.4亿元和1072.24亿元。
    
    
     2.高校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
    
     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量126.7881万篇,高校专利申请受理数23.6665万件,高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6.6419万件,并且自2006年以来,高校SCI论文占全国SCI论文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大力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也是高校科研中坚实力的重要体现,2017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50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1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高校由于其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独立自强意识,可以对官方智库形成有益补充,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


     
     3.高校智库建设与产学研合作可以扬长补短
    
     产业界和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着定位上的互补性,高校研究活动的焦点是技术商业化的前端部分,而企业等经济生产组织的焦点则是技术商业化的后端部分,产学合作在实现前后端的有效衔接与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双方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近年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释放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高校智库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2016年,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签订技术合同90573项,成交额为1065.24亿元,增幅达21.78%。2017年,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5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247.2亿元,表明高校在产学研智库建设中具有巨大潜力。高校在产学研智库建设中可以进一步释放技术交易活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存在的问题
    
    
     1.合作层次有待提高
    
     我国产学研合作围绕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较多,高校技术团队也趋向个体和分散化,团队内科研人员流动性较强,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缺乏长效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学研合作的效能。据《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技术开发合同中委托开发合同成交140662项,成交额2649.02亿元,占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的89.83%。过大比例的委托开发使得产学研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不利于研究团队后续系列跟踪和改进,更难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2.高校评价体制存在偏差
    
     目前高等学校的科技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也是以论文和专利为导向,纵向课题的重要性和优先级更高,科研人员不能完全发挥出产学研积极性。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2016年高校科技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所占比重保持在54%以上。这也使得高校科研人员更加重视纵向课题的发展,对来自于企业的产学研项目依赖性不高。


     
     3.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瓶颈
    
     科技成果有科学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三类。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指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和“化”:“转”即科技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化”即科技成果不断具体化、产品化、商品化与产业化的过程。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商品需要一系列的设计、开发过程,目前产学研合作对中试环节重视不够,缺乏投入,高校和企业都缺乏中间试验的条件和手段,导致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适应性不强。技术市场没有发挥出其促进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和高校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功能,也是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一个原因。
    
    
     4.技术交易活力不足
    
     《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技术交易市场上最大的输出方和吸纳方是企业法人,2016年企业输出技术218387项,成交额为9881.41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86.63%;吸纳技术 211078 项,成交额为8773.18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6.91%,同比增长17.54%。相比之下,高校仅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10.08%。可以看出,高校在技术交易市场上所占比例较小、强度较弱,技术交易活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5.中介机构尚不完善
    
     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企业的价值目标和风险分担可能会存在矛盾点,并且有利益博弈过程。一方面,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风险资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很多项目难以产业化。
    
     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倾向于与大企业合作,使得中小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受益较少,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强调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忽视与广大中小企业的合作,也使高校损失了很多产学研合作的机会。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0.9%,发达国家企业的这一比例平均为2%,根据36个工业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企业研发投入高于平均值的约占1/3,我国企业目前的研发投入水平普遍较低,极大限制了其转型升级的速度。企业自身难以支付高昂的研发费用,只会窘于制造层面,因此亟需第三方中介机构将广大创新层次较低的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促进其产学研合作,推动其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6.基础研究能力薄弱
    
     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产业进军国际高端市场的步伐,因此,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掌舵者,高校在智库建设进程中必须要担负起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重任。虽然我国每年约有400多亿元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高校,但是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产学研合作的功利倾向使各方更加关注实验发展和应用研究,而忽视了基础研究,然而基础研究的不足会制约产学研发展的进步。我国基础研究占整个研发活动比重小,来自高校的原始创新不足,制约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给企业进行市场化创新突破的机会少。并且,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虽然庞大,但是多为跟踪式研究,很少有开拓性研究,这也制约了我国核心技术的成长。
     
    

合作的对策
    
    
     1.高校智库建设要避免定位不清,以免造成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新型智库建设可以结合“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建立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产学研智库。首先,以“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为重点,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顶级国家智库;其次,以“双一流”学科为凝聚点,建设行业智库;最后,以地方高校为基础,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建设一批地方智库。
    
    
     2.发挥高校的自由氛围与学科优势,打造与党政智库形成有益补充的高校智库
    
     高校智库因为其拥有先进且独立的研究能力区别于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可以准确、快速地对形势作出判断,进而提出更具意义的政策建议。同时,各高校智库应基于自身优势学科,依托在特色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扎实的知识积淀,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准确定位研究方向,突出研究重点,培育其研究特色,使研究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


     
     3.高校智库需要扬长避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应该区别于一般学术研究成果,侧重其应用性贡献和成果转化率。打通“原始创新-技术研发-产业转化”链条上的各项关键环节,加速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市场。政府不但要积极投资高校的基础研究,而且要通过其各种政策去敦促技术的商业化传播,增进其外部性收益,使得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针对高校智库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建议建立“产学研”结合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市场中介环节。如高校可邀请有关企业共建经济实体,重点培育市场化相对成熟的实用技术。此外,中介机构在牵线搭桥的同时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工作,深入了解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和应用方向,进行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和对市场前景的详细预测等。
    
    
     4.紧密结合产学研合作中的供给与需求,切实改革高校智库管理体制
    
     传统体制下,科研活动主要由高校承担,国家财政资助的科研设施和科技成果在高校实验室内部封闭运行,由于不需要经历市场竞争,高校的科研活动动力不足,难与市场贴近,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有较大差距。且现行考核体系下“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等现象仍然存在,科研人员倾向于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对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性重视不够。因此需要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率与绩效挂钩的管理体制,针对从事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人员“量身定制”评价体系,加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视。从科学技术研发阶段就开始关注市场需求,预测发展趋势和供求关系,了解相关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各区域政策的落实还需要建立更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在高校的管理方面,理清个人与集体、院系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保障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权益。
    
    
     本文系安徽省第五批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滚动支持项目(编号:1308085JGD07)的阶段性成果。

 


上两条同类新闻: 下载:智库成员申请表(内附联系方式)
  • 中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需要顶尖智库支撑
  • 中美第一轮贸易谈判结果简况、美国谈判8条诉求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