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做一名有趣的教授


发布时间: 2007/10/12 15:23:52 被阅览数: 2361 次
 

孟宪实,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

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到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94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5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发表有《敦煌百年——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与刘诗平合著)、《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多篇论文及著作。

1月17日,北京下起了今年第一场雪。穿过雪花覆盖的校园,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记者采访了孟宪实副教授。此前,他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而为观众熟知。

给历史人物赢来“粉丝”

在《百家讲坛》里,孟宪实主讲的唐史,以人物贯穿,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分析历史,趣味横生。

例如,在他主讲的节目中,对长孙皇后着墨颇多。在他的《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一书中,也辟出专章讲述。正因为他精彩细致的讲述,在观众中,居然有了为数不少的“长孙粉”。

一般说来,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印象中,历史是同故纸堆打交道。历史学家皓首穷经,在外人看来相当枯燥无味。

孟宪实表示,研究历史却全凭自己的兴趣。“小时候读林汉达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等四本小册子,里面的那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感觉好玩,逐渐就喜欢上了历史。”

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孟宪实先是分到了新疆师范大学教书。新疆虽地处边陲,但对历史研究者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东西方文明曾在这里交汇融合,留下了诸多珍贵的艺术与历史遗存。

“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研究思想史,尤其是先秦思想史。分配到新疆师范大学工作后,由于当时学校图书馆馆藏的其他时期历史方面图书资料不多,而吐鲁番学方面资料甚为丰富,我的研究自然而然就以吐鲁番学为主要方向。这方面资料中,又以唐代历史为多,所以,靠这些便利,我又开始以敦煌吐鲁番资料研究唐史。”

后来,孟宪实到北大历史系读硕士、博士,到南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其学术研究的开展都是以这一段时期的学习、经历和思考为基础,而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最为集中。

讲历史未必一本正经

近年来,随着去《百家讲坛》当主讲人,一批学者像易中天、于丹、刘心武、阎崇年、王立群等知名度迅速提升,被称为“学术明星”。

对此,孟宪实笑答:“说明星,按一般理解,还是娱乐圈的事。学术界的人很难成为明星。我觉着,作为学者来讲,大众知名度可有可无。再说了,学者的知名度和影响,与明星、娱乐效果完全是两回事。像陈寅恪等大学者,在当时的世人中,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但是他的学术影响却是几代人。”

不过对于《百家讲坛》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孟宪实的评价非常积极。“这个栏目通过各个领域的学者,对传统文化、历史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读,传播、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人说它浅,与其定位有关,因为这个栏目针对的是一般观众,太专业了观众反而不感兴趣,容易产生隔阂。”

孟宪实说,这些年来,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兴趣持续增长。既然有这样一种需求,就需要有一种渠道去满足。然而,现在恰恰缺乏这样一些渠道。

孟宪实举例说:“很多人读过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以人物为线索,读起来感情会不自觉地跟着人物命运起伏,所以挺抓人。再加上作者的语言华丽流畅,很多人是当成畅销书来读的。事实上,这是一部很专业、很严肃的历史著作。”

孟宪实认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有似于《万历十五年》,正好可以弥补这种阅读空白。“观众看一些戏说的历史小说、历史剧,看多了,很容易把真实的历史和戏说中的情节弄混了,小说、历史不分。看《百家讲坛》,有了一个接触非虚构历史的机会,又很有趣,观众喜欢是正常的。至于主讲人受到关注,也是无心插柳的自然结果。”

当然了,每个主讲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孟宪实说:“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是想通过对历史的讲述,让大家获得历史学的启发。不一定非得一本正经,但必须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分析,让人获益。”

他特别提醒,虽有读史明智的说法,但也要学会分析鉴别,因为历史的记载并不等于历史本身。“虽然中国历代史家都说,会秉持‘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但因为历史条件局限,也总会有‘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情况出现,这样一来,历史的真实面貌就会被遮蔽。所以,通过读历史,除了增长知识以外,也能提高自己的史识,从中确立一种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形成实事求是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

“触电”也快乐

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之余,孟宪实也“触了一次电”,他曾和作家阿城一起,担任历史剧《贞观之治》编剧。

说起这次当编剧的感受,孟宪实说:“很快乐。而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写电视剧与历史研究不一样,允许虚构,可以合理想像。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虚构和复原历史。这是一个解放,编剧的过程就很快乐。”

孟宪实也表示,写电视剧,要追求戏剧冲突,有了冲突才有悬念,才能吸引观众。“本着这样的要求,再去读历史,会发现其实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冲突。这好比换了一个视角,学会从政治、人物关系的角度去看历史,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情。所以,当编剧并非不务正业,也有很多积极、正面的影响。”

孟宪实说,电视剧播出后,自己还是隐隐有一些担心,主要是担心观众对剧中的一些虚构情节信以为真,带来误导。“《百家讲坛》找我去讲的时候,正好我也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想借这个机会,把一些问题澄清一下。所以,尽管电视剧与我讲的是同一段历史,但内容上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

对网上史学研究很乐观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历史研究也出现了一股热潮。许多网民在一些学术网站或者大网站的BBS上发帖,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阐述自己研究历史的心得,在网上受到热捧。比如,网名叫“当年明月”的作者撰写的一系列明史文章,结集成《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迅速跻身畅销书行列。

对于这些网上的“历史学家”,有一些学院派的教授学者并不认同。孟宪实则说:“我乐观地看待网上的历史研究。这些人对历史都非常感兴趣,他们的研究也中规中矩。”

孟宪实说:“网上的这些历史研究者,大多数没有太多的功利性,因为他们研究历史,主要是一种热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天马行空,常常会有一些很新颖的观点出来。”

他认为,对这些网上的研究者,不必过分苛求,“只要研究了,动了脑筋,自己有收获,还会给别人一些启发,这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孟宪实因此不满那些认为历史特难学、读不懂的人,他认为这不过是一些借口而已。“其实,古代史书,只要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就能读,一些不懂的地方,通过查工具书也完全可以解决。说历史难读的人,要么是根本没读过,要么不想去读。”

他同时批评那些认为历史研究枯燥无味的人。“研究历史,在有限的条件下,去提示真相,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如果说研究历史没有趣味,要么是自我崇拜、故作高深,要么就是根本没研究进去。”

不回避历史之外的空间

在孟宪实眼里,有趣,是评价一件事情可不可为的标准之一。所以,对于历史以外的空间,只要是他认为有趣的,不仅不会回避,而且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朋友、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厚道、有学问的人,还是一个时尚、有趣的人。

比如,他也“跟风”。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热点。他在自己博客里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奥运开幕式》。

在这篇文章里,孟宪实非常细致地设计了一个奥运的开幕式。在他的设想中,开幕式要分三个部分,盘古开天、丝绸之路、和谐世界。

比如第一场“盘古开天”,他这样写:全场黑暗,除了观众台上存有少许灯光外,主场中心没有一丝光亮。开始出现鼓声,如同人的心跳,很慢很慢。中心处,开始出现少许灯光,一个圆形透明物体,开始呈现。物体内有单人独舞,由缓慢到急促。随着舞蹈进展,圆形物体中间开裂,上半向上升腾,下半向下铺展。上升部分,最后高升为天,星月闪烁期间。向下部分,展现为大地,山川河流,隐约可见。音乐声中,可以插入悠远歌声。当天地分明时,舞蹈者渐渐倒地,身体与大地合为一体。

此后,他把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传说一一串起来,用以表达我们的祖先开天辟地,与大自然顽强的斗争。

这些构思非常巧妙。

对此,孟宪实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奥运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开幕式。这不过是我个人的一个设想,好玩而已。”

除了兴之所至,写几篇这种即兴的小文章,点缀一下自己的生活,孟宪实也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色彩更斑斓一些,“平时闲下来,我会看一些电影,碟片,我愿意琢磨那些故事,看情节是怎么演进的,看矛盾是怎么样解决的。从这些故事中,能看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像短时间内体验到不同的人生,当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上两条同类新闻: 下载:智库成员申请表(内附联系方式)
  • 韩廷杰:念师恩 讲梵文 钻佛学
  • 王梦奎,文武双全的国务院第一笔

  •